通识教育

    9月25日,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59期《我们从何而来:科技考古解密人类始祖的演化之路》在科大东区第二教学楼2104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罗宏武老师主讲,深入浅出地串联起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带领听众探索人类从远古祖先到现代智人的演化历程,解答“何以成为今天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讲座伊始,罗老师便抛出核心判定标准——从化石角度,“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关键特征。“类人猿多依赖攀援生活,而人类直立行走的习性,在骨骼结构上留下了鲜明印记。”罗老师以动物园中的大猩猩为例,对比人类与猿类的运动方式差异,并指出后续将深入解读直立行走如何推动人类演化。在研究范畴的界定上,罗老师明确人类起源研究包含两大核心议题:一是早期人类起源,聚焦祖先物种的时间、地点与演化历程;二是现代人(晚期智人)在各大洲的扩散与起源问题。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及北京直立人、山顶洞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境内知名古人类化石,罗老师借此引入科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他强调,考古学以“与人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实物”为研究对象,而科技考古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破解考古谜题。其中,“比较形态学”是鉴定古人类化石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比脊柱的S型结构、骨盆形态、枕骨大孔位置等骨骼特征,可判断化石是否属于直立行走的人类;牙齿形态更是重要线索,如东亚人群特有的“铲形门齿”,便是追溯百万年人类史的关键化石证据。

    本次讲座不仅普及了人类起源的核心知识,更展现了科技考古学跨学科的研究魅力,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古人类化石与科学技术共同构筑的“人类演化密码本”。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前讲座介绍的比较形态学方法能更好思考如何通过上颌骨化石判断其与人、猿的亲缘关系,期待在后续系列讲座中进一步了解人类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