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李广欣副教授谈“媒介与说服”

发布者:范煜发布时间:2021-10-15浏览次数:46

2021年10月13日晚,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李广欣副教授,应通识教育中心邀请来访中国科大,在东区五教5302教室主授了题为“媒介与说服”的通识教育讲座。

 

开宗明义,李广欣副教授首先列举了当下媒介和舆论在新闻宣传、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具体职能,他指出,媒介的力量体现在改变人们思想、态度、行为上,也就是本堂讲座的核心——说服。讲座的第一部分,李广欣副教授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详解了“说服”的内涵,他指出,说服本质上是媒介效果的一种,是对人认知、态度、行为的改变,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从媒介效果看,“说服”在内在与外在、微观与宏观、即时性与长期性、传播性与媒介型四大方面具有多样态的特点,李广欣副教授还结合了大学课程思政,举例说明了说服在课堂中的应用。李广欣副教授指出,虽然存在着第三人效应,但是媒介的说服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他列举了国内外一系列实证研究,让学生摆脱直觉判断,回归逻辑论证,深入浅出地将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肯定了媒介的说服效果之后,李广欣副教授就媒介何以能说服进行了解析。他首先从近期热词“亲测”类内容说起,指出媒介是“范例”的重要提供者,受众对于媒介范例的“反思性模仿”促成了说服效果的实现;同时,媒介具有“诱发”的能力,通过范例的唤醒,影响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比如媒体植入广告进行“生理唤醒”等;第三,“情绪”对于说服实效具有重要影响,情绪与内容的“基调一致性”则有利于促进内容的接受。最后,媒介善于讲述动人的故事,李广欣副教授以热点事件为例,指出公众接受了故事叙事便会接受这一逻辑,而媒介是最善于讲述“动人故事”的社会主体,他还补充说明了不同媒介的不同叙事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此外,媒介具有“架构”的功能,即通过呈现及呈现方式影响思考的逻辑,正是媒体对于事件的不同叙事架构了不同的社会语境;在此基础上,李广欣副教授从议程设置理论讲到涵化理论,认为媒介具有“涵化”的影响,可以让人按照媒介的图景来认识和理解“现实”。最后,媒介实际上还是一种逻辑方式,媒介特性影响内容特性,媒介本身即对态度行为产生作用。

从信息受者角度,我们何以被媒介说服?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李广欣副教授分别从从众倾向、情绪、轻忽、参与、社会判断、媒介等同等方面一一详解了作为公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传播的对象是如何被媒介“说服”的。李广欣副教授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案例,结合了近期热点话题以及贴近生活的观察发现,对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进行佐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媒介达成说服效果的机理与逻辑。

 

此次讲座基于对媒介效果理论的综述,介绍了媒介内容的接受机制和媒介技术的劝服效应,讨论了媒介与认知、态度、情感之间的关联性,重点发掘了媒介传播活动在广义说服活动中的基本逻辑以及致效要点。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李广欣副教授从课堂内容出发寄语广大学生,要真正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选择从而有效分配注意力资源,此外,在媒介使用中要辨证地认识媒介内容,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坚持认真的生活态度。


(通识教育中心)